1. 
        

              新聞中心 Case每一個設計作品都舉世無雙

              當前位置:主頁 > 新聞資訊 > 專業知識 >

              鄉村振興規劃:村莊規劃編制要點全解析

              日期:2021-06-24 / 人氣:

                村莊規劃編制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前提要求。做好村莊規劃,要了解村莊規劃的政策要求,理清村莊需求和發展思路,化繁為簡,多規合一。編制實用性的、村民看的懂、能真正指導落地實施的規劃。本文對村莊規劃政策要求、編制體系、編制程序進行了全方面的解析。

                村莊規劃的重要性

                切實提高村莊規劃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有利于:

                理清村莊發展思路,明確鄉村振興各項任務優先序,做到發展有遵循、建設有抓手;

                統籌安排各類資源,集中力量、突出重點,加快補齊鄉村發展短板;

                通過科學設計和合理布局,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引導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促進城鄉融合發展。

                ——《關于統籌推進村莊規劃工作的意見》

                村莊規劃背景及政策依據

                一、村莊規劃經歷的發展階段

                改革開放后,我國鄉村規劃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體系建設雛形階段、體系建設成長階段、體系建設完成階段。

                二、村莊規劃現狀及問題

                69萬個行政村、5億多農民。

                40年間,成績巨大;但與城市在產業發展、居民收入等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

                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89元,同比增長4.74 %。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834元,同比增長3.5%;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31元,同比增長6.9%。2020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2754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40378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為15204元。

                鎮、鄉、村及整個鄉村區域,是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最大區域。

                三、村莊規劃政策脈絡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新時代“三農”工作的總抓手。

                17年10月18日,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鄉村振興戰略。

                17年12月29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首次提出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

                18年1月2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進行了全面部署。

                18年3月8日,“五個振興”提出,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

                18年4月3日,農業農村部掛牌,統籌組織“三農”工作戰略、規劃和政策。

                18年9月26日,《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部署鄉村振興重大工程、重大計劃、重大行動。

                19年6月17日,《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對促進鄉村產業振興作出全面部署。

                20年12月28日,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提出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

                21年1月4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

                21年2月25日,鄉村振興局掛牌,統籌推進鄉村振興有關具體工作。

                21年3月12日,“十四五”規劃遠景綱要提出四大方向:①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②實施鄉村建設行動,③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④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21年3月22日,《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指出要進一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21年6月18日,《關于加快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的指導意見》,實施鄉村建設行動的部署要求,加快推進農房和村莊建設現代化,提高農房品質,提升鄉村建設水平。

                村莊規劃的性質

                鄉村規劃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對鄉村的社會、經濟,文化傳承與發展等所做的綜合部署,是指導鄉村發展和建設的基本依據。鄉村規劃具有綜合性、社區性、實用性與地域性。

                鄉村建設規劃以問題和目標為導向,以“多規合一”為技術手段,做到鄉村建設發展有目標、重要建設項目有安排、生態環境有管控、自然景觀和文化遺產有保護、農村人居環境改善有措施的基本要求。

                村莊規劃的編制思路與要求

                一、總體思路

                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為指導,改革與創新理念,帶動鄉村人口結構調整,打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新鄉村,實現田園鄉居生活新夢想。

                二、五大規劃要求

                編制多規合一的實用性的村莊規劃

                規劃編制過程中,應當做到一個村莊一本規劃、一張藍圖,解決現有各類規劃自成體系、內容沖突、缺乏銜接等問題。

                村莊規劃編制體系

                1目標+1指引+6規劃+N專題

                一、鄉村建設目標

                從農房建設、鄉村道路、安全飲水、生活垃圾和污水治理、生態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產業發展等方面,因地制宣制定鄉村建設中遠期發展目標,明確鄉村地區發展戰略、路徑、指標,統籌各職能部門的多村建設項目,落實多村建設決策的近期行動計劃,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的任務,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二、一大村莊分類指引

                以村莊分類要求作為規劃指引,給出不同村莊不同的規劃路徑。(以《湖南省村莊規劃編制技術大綱(試行)》為例)。

                《浙江省村莊規劃編制技術要點》提出全省行政村一般分為集聚建設、整治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護、搬遷撤并五種類型,也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村莊分類。

                三、六大規劃

                1、鄉村空間規劃

                按照主體功能定位,對國土空間的開發、保護和整治進行全面安排和總體布局,推進“多規合一”,加快形成城鄉融合發展的空間格局,主要形成空間管控規劃和空間布局規劃。

                規劃應圍繞主體功能定位劃定經濟發展引導分區,依據空間特點差異分級劃定分類治理分區,基于生態環境和資源利用特點劃定管控分區,因地制宜構建鎮村體系。

                空間管治規劃(生態空間)重點是確定縣域需要重點保護的區城,細化鄉村地區主體功能的重點開發區域、限制開發區域和禁止開發區域,提出相應的空間資源保護與利用的限制和引導措施。

                產業發展規劃(生產空間)基于本縣城的農林牧漁條件及資源稟默條件,明確鄉村產業結構、發展方向和產業進擇重點,尋求差異化的產業發展路徑,定經濟發展片區,構建定位合理,特色突出的縣域鄉村產業體系,制定各片區的開發速設設與控制引異的要求和措施,促進縣城城鄉產業多層次融合發展。

                村鎮體系規劃(生活空間)依據縣域內不同規模、職能和特點的村鎮,科學合理地確定村鎮等級體系。村鎮體系一段由重點銷(國家重點鎮或特色小鎮)般鄉值、中心村、自然村四個等級構成,形成以鄉鎮政府駐地為綜合公共服務中心,以中心村為基本服務單元的相對均衡的多村空間布局模式。

                2、鄉村整治規劃

                依據村莊規模、空心率、區位條件、綜合現狀、周邊資源、市政條件等對村莊進行整治分類,并提出對應整治措施:

                一是建筑整治引導;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給水安全、污水處理、雨水排放、桿線改造、垃圾收運和道路硬化等,其中某些村莊;

                三是綠化景觀改綠,按照風分區制定鄉村景觀打造的通用導則,對濱水空間、村莊節點空間進行分類引導。

                四、安全防災。

                3、鄉村民居改造規劃

                六大改造房屋類型:保護、保留、重建、改善、整駛、拆除

                三大改造措施:整理保護、就地改造;拒不保留、功能置換;沿線修景、重點修繕

                四類民居改造詳細設計:傳統民居、50-80年代民居、90年代后民居、新建民居

                民居建筑特色管控

                4、鄉村用地規劃

                根據縣(市)域不同地區的用地適宜性條件、資源開發情況、生態環保和防災減災安全要求、扶貧支持政策等,研究生態、生產和生活空間內的建設用地模式劃定鄉村居民點管控邊界,明確宅基地規模標準,提出農村居民點布局原則,并和土地利用規劃中的約束性指標相協調。

                5、鄉村重要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基于農村居民的出行距離,使用類率、設施服務半徑來構建鄉村生活,并通過交通、地形、資源等因素對設施服務半徑影響進行修正和調整,并以適宜的“鄉村生活圖”為依據,統籌配置教育、醫行、商業、文體等公共服務設施。以城鄉統籌、因地制宣為原則,確定縣(市)域鄉村供水、污水和垃圾治理、道路、電力、通訊防克等備類基礎設施的規模,建設標準和選址意向。

                6、鄉村生態保護風貌規劃

                依據區位條件、鄉土風情、生態格局、自然肌理、建筑風格等劃定風貌分區,明確各類風貌管控區的建設要求及重點,從田園風光、建筑風貌、山水特色和文化保護等要素,著手制定分區圖則分類引導村莊建設。

                7、N個專題

                依據各地實際確定要增添的規劃內容,譬如歷史文化名村保護規劃等。

                城鎮化下的多規合一村莊規劃

                就地城鎮化下的多規合一是規劃管理全覆蓋,布局村莊規劃工作是全面全線布局結構到多規合一的村莊規劃。在科學開展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評價和國土開發適宜性評價的基礎上,合理劃定“三區三線”,疊加各領域規劃,以生態為引領,構建“一張藍圖”。

                ?

                村莊發展的模式是一二三產業融合。第一是改進原有的桃園品種,進行新品種的全面替換。第二是提升林下經營,形成立體農業結構。第三是延伸旅游產業、旅游+康養、結合桃產業的立體生態結構,村民移拆遷集中居住和分散式的點狀征地,形成康養旅游用地結構。按照5A景區打造的基礎設施和農民社區生活水平提高所形成的基礎設施相互融合,構成了產業基礎設施、產業公共服務設施與農民居住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設施的相互結合。

                這個是我們打造的示范引領型村莊,也是幸福慢村的典范村落。農康融合,特色村農業和康養融合。

                規劃設計方面,三區四線結構,宅基地和集體建設用地,山區城鄉建設空間、農村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進行了明確的分化。產業發展以川西林盤保護為根本,以農康融合為核心,加強“農業+”發展,以多種服務業態發展配套產業,實現一三產業聯動。這個村莊沒有二產,主要是一三產業結合,農業加康養、農業加創意、農業加互聯網,做農業產業升級、康養產業植入和品牌與電商結合。一產延伸出桃花,桃下中藥種植,在這個基礎上形成桃的優良品種加工、選育、電商、包裝,基于此延伸出旅游產業、康養產業。我稱之為半山桃園生活模式。

                基于這樣一種康養生活結構,形成產業集群化和產業布局結構,帶動區域發展,落地下來形成具體布局、項目規劃和一系列文化節點、產業節點等。打造慢行系統結構、產業服務設施、生活服務設施,形成生態體系、觀光體系、節點體系等等。民宿區民俗建筑做得非常有特色,我們叫新鄉土主義建筑結構。土地整治、拆遷全部由我們來投資,進行土地流轉拍賣,進行產業開發,包括產業設施開發、農民安置、農民拆遷等,桃產業升級形成商業服務收入,當地老百姓一是參與種桃,二是大量的用勞人員,三是開創一批他們自主投資的項目。

              關鍵詞:鄉村振興規劃,村莊規劃編制


              一级伦奷片高潮 无码
                  1.